|
杭州天猫代运营公司报名堪比拍车牌,每年烧钱十多万,这项全民赛事背后的1200亿市场时间:2019-03-09 一个未经论证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,跑一场42.195公里的全马,相当于做了20000个俯卧撑,或者连续开车48.5小时,或者一口气洗了5400个碗,或者一刻不停地逛街29小时直到鞋跟和脚后跟一起磨断……还有一种说法,跑一场全马就是重复抬腿50000多次。 杭州的跑友 马拉松,听起来有些疯狂,有些枯燥,还有些骇人。但在2018年,全国有530万人参与了这项赛事。 全马、半马、小马、迷你马的赛道上,既有跑步多年的老炮,也有刚刚加入的新人。有人辗转不同的城市刷赛事,一年花掉数万元,有人干脆转型成为跑步教练,将其作为一份职业。而他们的背后,一个高达1200亿人民币的细分市场正在蓬勃的发展。 这项让人为之狂热的赛事,带动了跑步领域的消费增长,也成功吸引了各路资本的注意。 1年马拉松花了10万多 杭州的跑圈不小,高手众多,刀刀算不得老江湖。 2014年在朋友带动下,三十五岁的刀刀才开始跑步。他蹬着一双轻便的登山鞋,在杭州跑完了12.8公里的短程马拉松。仅仅2个月后,他就穿着新买的专业跑鞋,去厦门完成了第一场全马。 多年后,当刀刀回忆起那次在厦门跑完全程的经历,直呼有些疯狂,被“揠苗助长”了。 但不仅是他,2014年前后,正值国内马拉松赛事井喷,全国各地的跑步人群都开始为其狂热。 《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》 以跑步和马拉松为由成立的微信群先是以“杭州市”为群名前缀,很快就满员了。于是分流,有了“全马群”“半马群”“全马2群”“半马2群”“江干群”……相互之间称为 “跑友”。 跑友们将各路赛事信息分享到群里,一起报名、一同订机票和酒店。一群人忽而往东,忽而往西,在一二三四线城市的赛道上都留下了脚印。 厦门马拉松之后,刀刀相继去了上海、扬州、北京、无锡……到2016年底,他先后参加并完成了19场全马,以及若干次山地越野跑比赛——一项对身体各项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的跑步运动。 2016年,刀刀和朋友们晨跑。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购置一双专业的跑鞋、一块GPS心率手表动辄数千元,外加速干衣、运动耳机、遮阳帽等等装备,一年上万元的费用,在跑圈中并不算多。如果再算上出门比赛的报名费、机票、住宿以及在当地的开销,就是笔数目不小的支出了。 仅2016年,刀刀在马拉松上的花费超过了十万元。他盘算了下“家当”:“5双越野鞋、3双路跑鞋、手表、越野包、登山杖......光盐丸就得150元一盒,只能吃一个月。” 很久之后,刀刀和朋友们才感慨——跑步真是个花钱的“巨坑”,跑马拉松更甚。可每每把钱花在装备和比赛上,表面上一个个龇牙咧嘴地哭穷,其实也没人打算金盆洗脚,从“坑”里爬出来。 起初,刀刀是为了刷成绩获得成就感,顺便收集蕴涵不同城市文化的奖牌。 但如今,在跑了五年多以后,他也说不上来是为什么具体的目标而跑。每天早起跑10公里,偶尔和朋友们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,似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 西湖边的跑步教练 玲子也是圈子中的一员。 跑龄12年,马拉松赛龄5年,足迹遍布南京、上海、东京、波士顿、芝加哥等城市。在杭州的跑步圈里,她已经颇有些名气,人赠外号“肯尼亚玲”。 2014年,跑步7年的玲子在网上报名了自己的首马——台北半程马拉松。之后5年,她在国内外相继完成了31场比赛,其中包括4场世界大满贯赛事,个人全马最好成绩3小时25分钟。 普通的业余选手完成一场全程马拉松少则三四个小时,多则五六个小时。在不跑步的人眼中,这项运动挑战身体极限,甚至可能带来伤病。但对马拉松选手而言,这是一场需要体力、耐力和应变能力的赛事,更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对话和较量。 在玲子的工作室,奖牌和跑步书籍摆满了整个书架。 跑步这件小事在玲子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,她开始认真考虑将其作为职业的可能性。 2016年,玲子辞去了稳定、体面的媒体工作,先后从事过智能跑步机产品运营、跑步教练两份工作。如今她在西湖边开了一家“百练跑步教室”,通过开班授课的方式教会人们科学跑步的方法。 从媒体人转行做教练,跑步也从一种生活习惯,变成了寄托情怀、事业和未来的事。 玲子说,2007年刚开始跑步时,没什么人讨论马拉松,也不流行手表、装备、配速这些。但近几年来,跑步确实火起来了,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马拉松比赛。 据不完全统计,2018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超过了1072场,参赛人数超过530万。 2017年,玲子参加芝加哥马拉松。 在玲子的学员中,既有刚开始跑步但不得要领的成人“小白”,也有正在上小学想要强身健体的青少年,还有满世界刷赛事的马拉松选手。 市场逐渐升温,相较于做一名传统个人私教,玲子却认为通过训练课程产品,向更多的人普及跑步文化、技巧和知识更有成就感,“学员们可以在这个赛道上跑一年、两年、十年甚至二十年,他不会因为伤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,也不会因为想要进步却练得很痛苦而放弃。” 一个1200亿的市场 这五年,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风靡,正是全民健身热潮下体育消费兴起的一个缩影。 一份早前的报告显示,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4年的51场到2018年的近1100场,在5年时间增长了20倍,参赛人数也从90万增至530多万。 刀刀在杭州加入的本地运动俱乐部“杭跑会”(原名“杭马会”)从2014年成立至今,发展出了西湖、滨江、江干等14家区域跑团,会员人数增长了近10倍。 虽然赛事数量井喷,但选手们的参赛热情提升地更快。马拉松参赛资格越来越紧俏,需要选手摇号才能获得。2018年杭州马拉松的全马中签率为47.39%,半马中签率仅20.79%。 《好奇心日报》曾做过一期《来,说说你对马拉松的“恨”》的主题调查,“憋说了,压根没报上名”以24.2%的得票率高居榜首。即便如此,跑者们依然热情不减。 《好奇心日报》发起的主题调查结果 这不仅让玲子这样的从业者对跑步市场有了更多信心,也成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注意。截至2018年底,悦跑圈、爱燃烧、马拉马拉和42旅等多个与跑步和马拉松相关的App都获得了融资。 跑步和马拉松成了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和消费场景。除了怡宝、特步、Nike、阿迪达斯这些在赛道上扎根多年的公司外,商业巨头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了马拉松这个垂直领域。 2018年,阿里体育承办第32届杭州马拉松。开赛前,其通过飞猪在线上提供酒店福利,在蚂蚁森林上打造“杭马林”,并通过支付宝派发出行优惠…… 在线下则联合天猫打造“马博会”,将运动品牌、电商和马拉松选手聚集在一起。数万名选手在“马博会”现场体验新奇的运动产品后,可以直接扫码进入到商家页面购买。 对选手来说,这是一次与马拉松相关的主题购买体验;对品牌商而言,是一次高效的线下引流;对于阿里体育来说,则是一次在垂直领域的进军,也是新零售在体育场景的探索和尝试。 不过相比于篮球等相对成熟的体育运动来说,跑步和马拉松的普及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。
玲子这几年去往不同国家、城市参加马拉松比赛,结合业余时间的对比研究认为,尽管赛事数量在5年内翻了几番,但无论是跑步文化的普及程度,还是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及规模,国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“对比国外的马拉松进程来说,我们国内的市场还是有潜力的。随着马拉松文化和跑步文化传播开,会影响更多的人进入。” 根据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的《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》,到2020年,全国800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将达到1900场,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,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。 从连年增长的参赛人数和跑友的参赛热情来看,这个领域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