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杭州天猫代运营-互联网风口团灭!元宇宙、新消费、自动驾驶凉了时间:2023-12-08 2023年初,证券时报旗下数据宝统计了一份数据,数据来自券商、投行和第三方调研机构对一系列上市企业的调研。调研的项目包括企业分布(行业、规模等)、机构评级和被调研企业的股价和利润等指标,希望以此判断2023年的热门赛道和潜力企业。 这当中,有部分调研结果基本正确,比如生物医药、智能家居等行业高开高走,保持旺盛生命力。但也有一些预测和现实大相径庭,比如被大部分机构看好的汤姆猫高位俯冲,营收、股价均搭上过山车,更在上半年收到深交所问询函。 事实表明,追逐风口是风险很高的行为,因为风口陨灭的速度可能会超过所有人的想象——汤姆猫及其所代表的元宇宙赛道,就是最好的证据。 2023年已经接近尾声,有多少风口、多少巨头或独角兽倒在这动荡的一年?这些幻灭的风口,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? 本文要点如下: Part1、全面溃败的风口: 1、元宇宙:大厂急速撤军,资本进退维谷 2、新消费:欠薪、关店、销量不振,顶流接连倒下 3、共享办公:被遗忘的风口,疫情后团灭 Part 2、拉响警报的风口: 4、直播电商:GMV节节攀升,商业模式备受争议 5、折扣零售店:一边开店一边亏,加盟商惨遭“割韭菜”? 6、自动驾驶:商业化加速,技术瓶颈难倒头部大厂 Part3、风口陨灭的原因解析 Part4、关于2024年的一些展望 元宇宙与新消费 2023开启Hard模式 2022仍是一片红火,2023年急转直下的赛道,你第一时间会想起谁?元宇宙、新消费恐怕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名字。在此之外,早已被遗忘的共享办公也迎来Wework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标志性事件。这几个倒霉的赛道,共同构成了2023年新经济领域最萧条的切面。 1、元宇宙:大厂急速撤军,资本进退维谷 元宇宙风口幻灭的证据来自多个方面:作为主力的互联网大厂纷纷鸣金收兵,大批初创企业难以为继,去年积极造势的资本大鳄们则显得进退维谷。 大厂的放弃决心,比资本坚决得多。 腾讯于今年2月宣布关闭XR业务线,300多名员工面临调整,或通过活水机制调岗到企业部门,或直接离职。据悉,早在今年1月腾讯XR业务负责人沈黎就传出了离职消息,为之后的解散埋下伏笔。虽然之后腾讯传出过代理Meta Quest硬件重返XR行业的消息,但至今未有实质进展。 腾讯的老冤家字节跳动,也早早敲响了退堂鼓。在腾讯XR宣布解散的几乎同一时间,字节旗下的PICO传出了裁员300人的消息——讽刺的是,当初字节为了从腾讯手里抢走PICO,付出了数十亿的溢价。 来到年底,字节跳动的降本增效行动更进一步,PICO总裁周宏伟宣布对各个团队进行全面、大幅度裁员,据悉裁员比例高达80%。这一番操作下来,PICO已经元气大伤。留下的员工只能保证公司基本运营,和彻底解散XR部门的腾讯比也好不到哪去。 放眼海外,Meta、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等大厂也早早缴械投降,只有苹果一个勇士逆势而行。但即便苹果在宣传Vision Pro时,也没有放大元宇宙这个概念,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硬件身上。 相比之下,幕后的资本有些为难,既不愿意就此放弃,也不得不调整投资策略。 IT桔子的统计显示,今年上半年国内元宇宙融资事件总数为110起,其中半数集中在硬件和基础设施板块,软件、应用场景等变现更难、发展更不成熟的分赛道很难再拿到资金。另一个显著的变化的是头部效应加强,TOP 10融资事件总金额为136.35亿元,占比高达86%。 可以看出,资本已经变得很谨慎,更愿意押宝头部企业和项目。这对整个行业来说不见得是坏事,毕竟早两年行业热度太高,涌进来想分一杯羹的企业太多,整个行业难免会良莠不齐。若能趁这个机会出清淤血,也是不幸中的万幸。 资本不愿投降,也让部分仍在坚守的玩家看到希望。尤其是文旅、文娱行业,看起来还没有打算彻底放弃元宇宙。这两个行业和相应的企业不愿轻易放弃元宇宙,原因也很现实:沉没成本实在太大了。 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,包括陕西、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山东、上海在内的一大批省、市政府和文旅机构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元宇宙项目,比如上海、苏州打造了“元宇宙文旅产业园”、西安和咸阳目标打造西北第一家“大秦元宇宙产业先行区”。 和互联网大厂不同,文旅产业本质上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环,不少机构的元宇宙投资都是落地为实体资产,若完全舍弃不但损失前期的投入,对后续运营也是一种压力。因此,即便明知元宇宙已经退烧,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,希望能熬到迎来转机的那天。 2、新消费:欠薪、关店、销量不振,顶流接连倒下 如果要找一个能和元宇宙比惨的赛道,新消费可以说是当仁不让。甚至比起元宇宙,新消费的溃败更加彻底:新茶饮、新式餐饮、户外运动、零食、美妆等分赛道全面沦陷,过去几年风光无限的网红品牌们一个接一个倒下。 危险的信号,最早来自新中式烘焙双子星虎头局和墨茉点心局。 今年3月,虎头局被爆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款项,随后进行了大规模关店。截至发稿时,虎头局只有武汉、长沙的门店仍在运营,电商渠道也已经关闭。老冤家墨茉点心局情况稍好一些,主动撤出了北京、杭州、武汉等城市,退守长沙大本营。墨茉点心局创始人表示,此举是为了保存实力,也坦言大环境的变化已经让公司感受到很大压力。 来到下半年,红极一时的“雪糕刺客”钟薛高也传出欠薪、生产停滞的问题,为本就如履薄冰的新消费行业再泼一盆冷水。 10月20日,钟薛高回应称正在积极解决相关纠纷,也等于间接证实了欠薪的消息。据报道,钟薛高位于上海东方渔人码头国际中心A区 的总部已经空了一大半,令外界对其日常运营产生了担忧。此外,不少生鲜电商平台已经无法找到钟薛高的产品,成立不久的高端速食子品牌“理象国”也出现大规模缺货。 事实上,早在今年夏天雪糕消费旺季时,钟薛高的颓势已显露无疑。Foodtalks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雪糕、冰淇淋畅销榜前列的均为高性价比产品,比如伊利巧乐兹经典巧脆棒、蒙牛随变冰淇淋等,梦龙卖得最好的也是10元价位的产品。雪糕市场的下沉已无可避免,钟薛高跌落神坛完全是意料之内。 对比上面这些品牌,花西子、完美日记等一众国货美妆品牌的日子还没有那么糟糕,至少没到欠薪、停产的地步。只不过李佳琦直播间那一次著名的“花西子眉笔”事件,毁掉了国货美妆身上最后一层低价滤镜,使其处境变得愈发艰难——毕竟要坐实大牌平替的定位,价格是它们必须讲好的故事。 如今的国货美妆,品牌力、价格都不占优势,消费者也早已对网红营销免疫,衰落在所难免。最好的证据就是,曾经被视作国货美妆品牌主场的双11,早已成为国际大牌的主阵地。 花西子在今年双11彩妆预售榜跌出前20名,最终的成绩单也没有太大起色,欧莱雅、兰蔻、雅诗兰黛等大牌则纷纷挤进前十。完美日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,不仅在双11各类榜单上查无此人,就连营销造势力度都比以往弱了不少,被不少网友调侃“打不过就摆烂”。 在今年遭受暴击的新消费品牌还不止这些:超级文和友深圳、广州门店客流枯竭,升级改造也无济于事;蕉下屡次申请IPO失败,过高的价格定位饱受争议……往下数,这份名单还可以增加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。 新消费降温的话题说了那么多年,今年算是感受到了彻骨寒意。 3、共享办公:被遗忘的风口,疫情后团灭 当然了,今年幻灭的风口不止元宇宙和新消费,还有一个早已被忽略的风口也倒下得很彻底——共享办公。 今年10月初,共享办公鼻祖、巅峰估值高达47亿美元的Wework宣布无法支付原定于10月2日到期的9500万美元债券利息,这一消息将Wework紧张的财务状况彻底揭露人前。短暂挣扎过后,Wework最终还是走到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地步,186亿美元的总负债让其经营难以为继。 作为整个行业的明灯,Wework倒下无异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只不过共享办公讨论热度远不及新消费、元宇宙那么高,风口早已冷却多时也无法激起网友、媒体的讨论欲望,才会在各种盘点中隐身。 还有多少赛道和共享办公一样,悄无声息间就倒在2023年的寒冬?具体数字我们很难量化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些风口的陨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那些尚未破灭的风口,也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。 这些风口还没凉透 但已拉响红色警报 比起全线溃败的元宇宙、新消费,今年还有一些赛道日子过得稍好一些,却也麻烦缠身。这些风口接下来该何去何从,是亡羊补牢、迷途知返,还是加速沉沦、彻底破灭,正牵动着无数企业、从业者的敏感神经。 4、直播电商:GMV节节攀升,商业模式备受争议 首先要提的,是近期争议不断的直播电商。 从GMV、场观等数据来看,直播电商并未过气,李佳琦、疯狂小杨哥、东方甄选等顶流主播/直播间仍是流量和销量的保障。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,今年前三个季度直播电商总销售额达到1.98万亿元,同比增长约61%。增速虽然比不上早两年,但也比传统的货架电商要高得多。据测算,如果能保持当前增速,今年年底直播电商市场规模有望逼近5万亿大关。 除此之外,乘着电商出海的东风,尤其是TikTok电商在今年加快了扩张步伐,跨境直播也顺势而起。艾媒咨询的报告预测,2022-2023年期间跨境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三位数以上,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8287亿元。 (图片来自艾媒咨询) 电商平台和头部主播、MCN机构看起来也还是对直播电商充满信心,资本层面的运作层出不穷。这一边,东方甄选彻底剥离教育业务,今后将完全专注于电商事业;那一边,疯狂小杨哥背后的三只羊网络有限公司也在近日成立投资部,并被传将谋求上市。 乍一看,直播电商一片欣欣向荣。然而,光鲜亮丽的华衣背面,早已爬满虱子。从年初开始,主播行业内卷、恶性低价竞争、坑位费居高不下、假货猖獗等一系列争议接踵而至,直播电商也一步步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。 在直播电商的N宗罪中,扰乱价格体系、激化平台和商家的矛盾是被提及最多的一项——直播间是否真的实惠,很多消费者都不敢再给出肯定的答案了。事实上,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,头部主播、MCN机构的价格优势就遭到持续削弱,这背后牵涉到流量费用飙涨、各方利益分歧日渐严重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。 基于此,还衍生出了主播为了抢流量而在直播间做出各种出格行为,选品、品控不再严格致使假货泛滥、退货率上升等一系列附带问题。可以说,直播电商已经走到命运的分岔路,接下来这一年,是拨乱反正还是加速崩盘,谁都难以预料。 5、折扣零售店:一边开店一边亏,加盟商惨遭“割韭菜”? 同样在争议中前行的,还有遍地开花的折扣零售店,前段时间,伴随着某善于演讲的知识付费大V带来的争议,折扣零售店更是引发了打假潮。 折扣零售店这一模式在国外并不新鲜,但在国内爆红还是过去两年的事。疫情导致的消费疲软,让消费者开始追求极致性价比,零食折扣店就借此机会快速崛起,短短两年内跑出了零食很忙、零食有鸣、赵一鸣零食、零食舱等新锐品牌,连同成立超过十年的戴永红、好想来等老品牌也焕发第二春。 紧接着,折扣店的概念从零食向其他消费垂类延伸,美妆、快时尚服饰、日用百货纷纷入列,各种折扣零售店在全国遍地开花,并诞生了嗨特购、好特卖等一大批综合性折扣零售店。甚至传统商超也有意下沉,比如永辉超市就开始探索正品折扣店业态。 开店速度和门店规模,最能体现折扣零售店的疯狂。以最火的零食折扣店为例,联商网评选的“2023量贩零食连锁品牌TOP 30”榜单中,前七名的品牌门店总数都在1000家以上,头部的零售很忙门店数超过4000家,全国零食折扣店门店总数大概在10-15万家之间,并且还有5-10倍的增长空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