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杭州淘宝代运营-2023食品饮料十大创新:瑞幸酱香拿铁 塔斯汀做中式汉堡时间:2023-12-29 2023年,“活下去”成了越来越多企业的主旋律。 作为终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食品饮料人,嗅觉更是格外灵敏,凛冬之下,唯有创新与突破,才能迎来下一个“暖春”。 芒格曾说,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,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,而“微观”正是食品饮料人的长板,在复杂的零售系统内,隐藏着无数可被优化的细节,牵一发而动全身,微小的创新也会引起巨大的蝴蝶效应。 食品饮料人的创新,往往并不建构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上,而是源于长年累月躬身入局后对系统入微的洞察,或落于大刀阔斧,或落于庖丁解牛,问题不同,解法也不同,市场会反馈一切答案。 对于创业者而言,其实创新本身就是使命,2023年年底,让我们跟随这些将创新刻进血液的人物,来回顾这一年的风起云涌。 01 杨飞,“节奏大师”推动瑞幸营销飞轮 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,瑞幸始终是被记住的1%。瑞幸在秋天“种下”的酱香拿铁,在冬天“收获”了“中经新消费品类突破奖”“2023十大品质消费创新案例”等一系列荣誉,对其它品牌可遇不可求的爆款,在瑞幸这里被“批量生产”。 除了贡献经典产品创新和营销案例,瑞幸今年也“应战”开启了9.9元时代,并将低价战略延伸出一整套营销策略,拉动销量、助推新品、助力新店、清除库存,让自身再上了一个台阶。价格战如火如荼的二季度,瑞幸总净收入为62.014亿元人民币,比一季度高出近40%,营业利润为11.728亿元人民币,超一季度73%。 更值得一提的是,根据财报,瑞幸二季度营业利润率为18.9%,而一季度为15.3%,这也意味着,9.9营销策略不仅让瑞幸卖了更多的咖啡,还将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推向极致。 首席增长官CGO杨飞正是运营效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。从前CMO到现CGO,杨飞是走过瑞幸两个时代的“老人”,始终站在营销口推动瑞幸增长。从生椰拿铁让瑞幸起死回生,到酱香拿铁让瑞幸火爆全网,从“流量池”到“品运合一”,他在“营销+数字化”中找到了增长的秘密武器。 瑞幸总部,杨飞办公室挂着一幅字:风林火山。这来源于《孙子兵法》: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讲得是行军作战的节奏,杨飞将这种节奏带到了商战中,达成了营销人梦寐以求的“品效销合一”。 02 杨银芬,开启良品铺子的“高端性价比”之路 11月27日,良品铺子宣布换帅,由良品铺子创始人之一杨银芬出任董事长、总经理职务。杨银芬新官上任没有点火,而是大放了一波“水”。他上任第二天宣布良品铺子降价战略,门店在售的复购率高的300余款产品会员价平均降价22%,最高降幅45%。 这是良品铺子成立17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降价,杨银芬给的理由是:为了活下去。从2022年开始,良品铺子营收增速明显放缓,今年前三季度,营收净利润更是均出现双位数下滑。线上销售萎靡,线下同行围堵,近几年资本加持下的量贩零食店狂奔,也给了头部品牌巨大的压力,存量时代下,更需要寻求新的活法。 杨银芬找到的活法是,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,给供应链“挤水”。这次的大降价,就是良品铺子将原料商“培养”成生产商,把生产环节直接搬到原料产地,实现从原料供应到产品供应,减少中间环节优化成本而来。 创新有时候是做加法,有时候是做减法。 2019年,良品铺子是做品牌加法,要走高端化战略,杨银芬表示不做大路货,要从原材料开始高要求,将产品的做得比别人都好。2023年,面临新的市场环境,杨银芬又做了价格减法,在高端的基础上加上了“性价比”三个字。 这一加一减,其实都要在供应链上下功夫。良品铺子从2020年开启的供应链精细化管理之路,给了杨银芬“砍价”的底气,也让他看到了这其中更多优化的空间,在经营管控能力、原料能力以及上游能力上降本增效。 除此之外,杨银芬在公开信中指出,良品铺子发展滞缓,规模、盈利能力下降,往内看原因在于17岁的良品铺子内部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,官僚主义、本位主义逐渐显露出来。他要动的不仅仅是供应链,还有内部的经营效率。 因为行事果断,杨银芬在内部得名“杨一刀”,这一刀下去,把良品铺子推到绝路上,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。 03 唐彬森,“浪子回头”给元气森林“补元气” 12月9日,在元气森林2023年全国经销商大会上,唐彬森回顾全年,“2023年元气森林迅速反弹,不仅实现了业绩的双位数增长,核心基础指标更是升至历史峰值。”不仅如此,据虎嗅报道,截止12月初,元气森林旗下外星人电解质水年度销售额已经超过35亿元,相较2022年的12.7亿元,同比增长近三倍,成为元气森林品牌大单品。 经过2022年的动荡后,元气森林在2023年逐步恢复了“元气”。今年,在唐彬森的主导下,元气森林近乎以“重启”的姿态完成了两大改革:在销售上“回归传统”狠抓线下渠道,在产品上“精兵简政”力推核心产品。 在去年年底的2022年元气森林经销商大会上,唐彬森用“浪子回头”向经销商表达歉意与诚意,并决心向传统饮料公司深度取经,今年开始,元气森林与经销商“共建业代”,据元气森林的数据显示,不到一年时间,共建业代人数新增近1000人,通过精细化把控终端来优化整体销售。3] 另外一边,大幅度砍掉2022年的新品,放缓产品研发节奏,优化产品结构,比如,基础款、爆品、经典品的占比幅度明显增加,以气泡水产品线为例,四款基础口味(白桃、夏黑葡萄、卡曼橘、可乐味)占比从去年的50%提升至今年的70%。之前由于产品结构失衡导致的库存问题,得到了有效解决,周转率提升,在爆品为主下,市场份额也实现了回升。再加上外星人电解质水的大卖,分担了元气逾三成的增长任务,拉动了元气森林整体大盘的销量。 这两大改革背后,其实是唐彬森在公司战略上的转向,从“产品力”回归“渠道力”,从互联网思维的降维击打回归传统零售的基本功修炼,行业创新并不一定是以推到重来的方式,传统往往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 04 姚忠良,让“翻红”的白象成“长红” 去年315,“土坑酸菜”的曝光将方便面行业推至风口浪尖,白象因为一句“没合作,放心吃,身正不怕影子斜”火出了圈,成了一股清流,后续又被网友扒出“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”“拒绝日资入股”等充满正能量的事件,一夜之间,网友的“野性消费”为这家成立了25年的老牌国货带来了“泼天的富贵”。 军人出身的姚忠良,又一次抓住了时代的机遇,接住了这波流量,并在线上渠道站稳了脚跟,让白象的“翻红”成为了“长红”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,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,中国方便面市场各品牌在中国的全网销售额,白象品牌汇总总计第一。今年双十一,白象拿下了淘宝、天猫和抖音的速食品类的品牌销售额top1。在日常销售中白象也表现抢眼,抖音今年前10个月月榜,白象拿了7个第一,且和第二名差距很大。发力线上对白象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? 要知道,方便面这个传统速食品至今依然是以线下渠道为主,从整体市场占有率来看,白象和康师傅、今麦郎、统一的差距仍然很大,而线下渠道盘根错杂,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格局。所以,白象的线上弯道超车尤为可贵,而且它的思路还很“新”。 早在翻红前的2021年年底,白象就入驻了B站,而不是流量最大的抖音,选择了以Z世代为突破口,一开始并没有带货,而是直播自家的“流水线生产”,相对于前端讲故事,这种直接袒露后方的“逆向操作”,对上了当代年轻人的脾气,一度登顶B站美食类直播第一。在打出声量和信任度后,白象才开始真正带货,并且在淘宝、天猫和抖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,前者走爆款,后者推新款。 并且,相对于康师傅统一在线上依然主打分销,白象选择以自播带货为主,其抖音店铺自播销售额占比超过一半,而康师傅和统一的自播占比分别只有8.98%和9.66%。品牌自播已成大势所趋,白象走在了所有同行前面。 作为老牌国货,白象成立26年来历经风雨,姚忠良几度扶大厦于将倾,凭借的都是大刀阔斧的创新与改革。如今,白象再一次抓住机遇,投身直播带货浪潮,以渠道革新换取增长空间。 05 丁世杰,描绘“定制化吃肉”的“周子未来” 2023年9月11日,周子未来成功完成世界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的中试放大生产,引发业内广泛关注,多家媒体称其为里程碑式进展。人类容易对肉制品“上瘾”,关键之一就在于脂肪,在烹饪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散发出令人沉醉的肉香。细胞培养脂肪,不仅可以更大程度还原肉类本来的风味,而且一旦实现量产,也能作为“原料”供应为食品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。 周子未来在细胞培养肉领域的实验突破,让人类离“定制化吃肉”更近了一步。 这家公司于2019年12月成立,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丁世杰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,是亚太细胞农业协会(APAC-SCA)的创始成员,在细胞培养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有10年以上的经验。从实验室到工厂,周子未来的方向是推动细胞培养肉的产业化落地。 为什么要做细胞培养肉?用丁世杰的话来说,“细胞培养肉的核心其实是把农业生产工业化”,简单来说,细胞培养肉是利用体外培养和生物制造方式培养动物细胞,最终生产可食用肉类产品,相比传统农业养殖,效率更高,周期更短,原先得到一块肉需要9个月,细胞培养肉只需要3周左右。 此外,细胞培养肉也是国家支持的方向,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部的《“十四五”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》提出发展细胞培养肉等未来食品制造,2022年发改委的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指明要探索研发“人造蛋白”等新型食品。 站在未来视角来看,如果能通过生物科技培养出各种风味的肉制衍生品,不仅好吃还更健康,能根据我们的需求实现定制,并且价格还便宜,对于整个食品行业而言,无疑是具备科幻意义的革命。 06 魏友纯,让餐饮巨头跟塔斯汀“学”做中式汉堡 就在上个月,有媒体报道,肯德基官宣新品“饼汉堡”,将经典的炸鸡汉堡面包胚换成了“现烤饼皮”,与塔斯汀的中式汉堡十分相似。不仅如此,麦当劳、汉堡王和Shake Shack等“洋品牌”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“中式”汉堡。 在西式汉堡统治了多年的市场里,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的塔斯汀突然杀出,成功让风转了向,成为了“中国汉堡”的代名词。“业内甚至流传一个说法,百胜中国内部最怕两个品牌,一个是威胁到必胜客的达美乐,另一个就是威胁肯德基的塔斯汀。” 这家中式汉堡品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,将门店开到了6000家,在新消费最冷的季节逆风增长。塔斯汀的成功之处,在于找到了一个精准的市场空隙,填补了本土品牌华莱士与肯德基、麦当劳之间的空缺。这条路并不是凭空“想”出来的,而是魏友纯带领团队“蹚”出来的,这依然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故事。 魏友纯最早做过华莱士代理,3年开了7家店,随后自立门户开启创业,从现烤披萨店做起,再到“披萨+汉堡”双品驱动,结果汉堡卖的比披萨快多了,于是他计划推出一家主打汉堡的品牌,并为此研发出了手擀汉堡胚,这个产品创新也成了塔斯汀日后最大的卖点。 在市场策略上,塔斯汀采取的是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避开一二线,直奔县城开店,价格优惠又更符合中国人胃口,成为了“县城青年最爱的汉堡”数量很快突破500家,然后飞轮启动,直至今天,从县城反攻到一二线,在消费平价时代,“穷鬼套餐”也俘获了大城市年轻人的心。 跟随市场做创新,边做边改进,即便是冬天,需求只是会转移并不会消失,塔斯汀让别人的逆风成为了自己的顺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