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杭州天猫代运营-实在惨烈!2024上半年超130家超市闭店时间:2024-07-12 传统超市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。 1995年,首家外资商超家乐福进入中国,相继在北京、上海开出门店;2002年家乐福一年在中国就开出了12家新店,发展迅速;家乐福在华发展的黄金期门店数一度超过了330家,其年度销售额也高达300多亿元。 2019年,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%的股份,试图通过线上渠道促进家乐福的转型升级。 然而,效果并不理想。2021年家乐福的营收是209亿元,2023年仅30亿元;2021年、2022年和2023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-30亿、-25亿、-12亿元。门店数也从三位数缩减至个位数。有媒体报道截至6月底,家乐福在全国的门店仅剩4家,分别在上海和北京。 作为曾经的商超巨头,家乐福见证了中国商超的辉煌,也随着时代的洪流走向没落。这里面,有对手的冲击,有自身经营的难点,也有市场环境的变革。 家乐福,也并非“孤勇者”。 据《联商网》统计,今年上半年(1-6月),全国至少有133家商超门店关闭(上海城市超市和湖北富迪超市因经营困难,门店几乎全关,因此实际数量远超表格统计的133家)。名单中不乏一些行业巨头,外资如家乐福、沃尔玛、卜蜂莲花,内资如大润发、华润万家、永辉等。 外资巨头退出 紧随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的,还有沃尔玛。 1996年,沃尔玛在深圳罗湖开出了中国大陆首店,同时开出的还有山姆会员店。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,门店数量比家乐福还多。 不过与家乐福几乎相同的发展轨迹,2013年中国电商崛起之后,也开始步入频繁关店的节奏。据悉,2016年至2020年四年的时间,沃尔玛就关了80多家门店。据《联商网》获悉,沃尔玛中国2024财年门店数量为296家。以此计算,沃尔玛中国2023年有26家门店关闭。 今年上半年,沃尔玛就关闭了至少16家店。包括经营了20年的南京首店(新街口店)、江西首店(南昌八一广场店)、南充首店(南充五星店)等经营了多年的门店,也有暂时全面退出城市的门店,如荆州唯一一家门店(北京中路店)关闭。 5月28日,沃尔玛南昌八一广场店正式关闭,在2005年国庆期间,沃尔玛南昌八一广场店单日成交40621笔,创下全球销售第一。闭店原因是20年的租约到期,而面对高企的房租和物业老化后需投入更大的成本维护的两大痛点,即便有着辉煌的过去,也选择了结束营业。 南昌八一广场沃尔玛的情况也是中国目前商超的一个缩影。这两年正是商超租约到期的高峰期,因此闭店数量也剧增。大多数商超企业在租约到期后,要么直接退出市场,要么选择新的物业重开。 另一个外资商超知名品牌卜蜂莲花也在持续闭店,上半年就关了8家店。其中卜蜂莲花郑州紫荆山店关闭后,正式退出郑州市场。 本土区域商超更艰难? 外资商超艰难求生下,本土企业也未能幸免。 从上半年的闭店情况上看,一直以来是购物中心“标配”的永辉超市至少有29家门店关闭;华润系也有14家门店关闭,包括了精品超市系列的blt;大润发至少有6家门店歇业,其在3月份更是一度陷入“闭店潮”而备受关注。 前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CEO林小海关于大润发闭店回应称,过去几年是大卖场的“阵痛转型期”,这是阵痛期在所难免的情况,未来将立足上海及长三角探索更多零售新业态。 相比本土全国零售头部企业,一些深耕区域的商超企业显得更加艰难。 4月16日,上海城市超市Cityshop宣布停止所有门店业务,彻底退出市场。这家号称“上海精品超市样本”的超市品牌至今已经有29年的经营历史,除了扎根大本营上海外,也曾在北京开了2家门店,高速发展期有15家门店。 在很多上海人心中,城市超市是进口超市的启蒙者,也是国内精品超市的样板。如今也最终走向没落,或是精品超市的现状。 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表示,上海居民购物渠道多样化给商超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。仅上海市场,精品超市有Ole'、City'super、APITA以及在中国市场瞄准中产消费的ALDI奥乐齐,会员店有Costco开市客、山姆会员店,传统超市大润发、华润万家、沃尔玛等,多种模式在各自赛道上激烈竞争,也要面对其他对手的流量挤压。 同样因经营困难面临破产的还有湖北的富迪超市。富迪超市深耕湖北,从仙桃起源遍布湖北乡镇,至今已经有35年的发展历史。然而今年开始,富迪超市持续传出闭店的消息,4月6日,富迪发布了公告称,公司转型未达预期,出现经营困难,经市政府研究,由市商务局牵头与富迪公司组建联合工作组,积极应对当前问题。 城市超市与富迪超市,一个立足一线城市,一个深耕乡镇下沉市场,一个主打高价精品,一个主打平价大众,代表了商超发展的两种主流模式,却最终也身陷囹圄。似乎在预示着,国内商超企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