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行业资讯 >> 杭州天猫代运营-独家对话朱炳仁父子:家有高考“700分少年”,品牌年销5亿,备战上市
详细内容

杭州天猫代运营-独家对话朱炳仁父子:家有高考“700分少年”,品牌年销5亿,备战上市

时间:2024-07-13     【转载】

高考700分“迈巴赫少爷”的爆火,再次将“朱炳仁·铜”拉进公众视野。

最近几天,走进位于杭州清河坊的“江南朱家铜屋”,可以瞧见在正厅门楣前方,挂着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:“欢迎打卡700分少年家的博物馆。”

横幅的主角,正是最近乘坐迈巴赫参加高考而意外走红的朱也天。出身杭州知名铜艺世家,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的孙子。他的父亲朱军岷,作为“朱府铜艺”的第五代传人,一手创办了“朱炳仁·铜”品牌,前不久,品牌制作的铜雕花丝挂饰《福禄欢喜》还作为“国礼”,赠给了在巴黎参与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嘉宾们。

朱炳仁、朱军岷父子打造的“江南朱家铜屋”,现在已是杭州的著名景点,游客络绎不绝。对于品牌来说,这间铜屋就是“朱府铜艺”文化成果的集合与外延:近3000平方米的空间,不仅开放展出2000余件铜工艺藏品,就连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工艺品——自屋面、雕栏、斗拱到门窗、天花板、地砖,几乎所有部件都用到了铜。

朱炳仁和朱军岷父子闹中取静,经常在这里办公。铜屋二楼,是他们会客的茶室、练字的书房。

《天下网商》到访当天,先迎接我们的是朱炳仁。80岁的他,穿着一身标志性的黑色中山装,腕上戴的则是一块智能手表。

朱炳仁在接受《天下网商》采访中

他用慢条斯理的语速,从朱也天的意外走红,聊到他的专业和爱好,接着聊到了铜技艺的传承与市场需求变迁。谈到朱也天是否会加入铜艺传承时,朱炳仁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答案:“孩子在这一块要有自己的见解。”

不过转头他又在“不经意间”告诉我们,朱也天其实对化学与实验蛮感兴趣——在行业时常发生交叉的艺术创作领域,一份新的知识也可能会为铜工艺带来一个新的支点。

一身白衬衫搭配运动鞋的朱军岷是随后到的。他说话很潮,采访时,谈及自己不太会重仓投入的部分,时常一口一个“不care”。前几天,朱也天700分成绩出炉,朱军岷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蹦出一句“上可以啃老,下可以啃小”,成了流行金句,网友笑称他是“最让人羡慕的二代”。

事实上,朱军岷同样是探路者。作为“朱炳仁·铜”的品牌创始人,从2005年正式组建团队,到2024年预计全国线下共计开出120多家门店,他与父亲朱炳仁用了19年的时间,把曾经疏离于现代应用场景的铜非遗工艺与市场重新挂钩,打造出一个铜艺与商业结合的成功案例。

“跑通线下模式后,我们所有的店基本都是赚钱的。”朱军岷的自信,来源于运营团队与经销商反馈的数据。如今,“朱炳仁·铜”线下销售约占全盘的70%,再加上电商渠道,品牌一年销售达到了5亿元左右。

实现这一点,“朱炳仁·铜”走得并不容易。以最核心的产品来说,三个“非”从始至终都烙印在品牌的产品发展历程中。

· 它是“非遗”。这是朱炳仁与朱军岷作为朱府铜艺传承人赋予其的文化价值,这决定了它不会也不能走向同质化、低品质的竞争;

· 它是“非标”。铜工艺品作为创作产品,不存在一个恒定的生产流程、客户人群的标准,这决定了品牌既要管好内部(人工与机器、手工与流水化生产的协调),又要关注外部(找到真正的消费群体);

· 它是“非快消”。前两点使得“朱炳仁·铜”的主力产品大多是中高客单价定位,这决定了品牌需要在产品端与销售端同时做到“找到场景”与“情绪满足”,这是一个多项要素都要满足才可以解开的命题。

在探寻产品出路的早期,朱军岷踩过许多坑。

他提出“让铜回家”的理念后,迅速找设计师为“朱炳仁·铜”品牌开拓产品线,甚至一度盲目拓品。因为在当时,整个铜用品市场,都没有人能教朱军岷什么是合适的路子,更加没法找到对标的品牌或产品。“我完全没有想到要为有工艺品消费能力的人做什么东西,设计师同样没有想过这点。”

2006年,随着地产的升温,中国家居市场大火。朱军岷曾带队尝试进入卫浴用具赛道,结合当时流行的欧式风格,他前前后后开发了60多款铜制洗手盆,售价3000元-6000元一个,问津者却寥寥无几,“放在仓库里,一个都没卖出去”。

这只是十几年摸索中的失败片段之一。他坦言:“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间,我们一分钱没赚,亏了几千万元。”

所以,诚如他面对媒体时的“自嘲打趣”,朱军岷确实“啃过老”——彼时,父亲朱炳仁做铜艺项目的收入,成为他支撑整个商业化团队运作的资金来源。

而品牌的真正转折点,出现在2010年。

朱军岷记得,2010年后,文化自信的观念越发深入消费者意识,富有中国古典元素与寓意的设计、“传统”的产品逐渐找到了新的市场空间。

况且,徘徊的几年间朱军岷也不是什么都没干:他没有选择为品牌“转方向”“改价格”,只是不断地“转产品”。

这份等待,在2013年终于见效。这一年,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“朱炳仁·铜”在“皇宫大内”开店,随后彻底点燃了延续至今的中国文创热。

在此之前,故宫主要售卖冰箱贴、太阳帽、卡纸等低价位的传统伴手礼,而这次尝试,却让双方发现,“朱炳仁·铜”基本百元以上价位的产品,同样好卖。

这是朱军岷开出的第一家品牌门店,也是品牌在铜文创与铜工艺藏品市场拓展的正式开端。

而加速奔跑,耳边的风声势必越来越大。2015年起,“朱炳仁·铜”围绕着要不要做产品年轻化、渠道互联网化,朱军岷与商业顾问、投资人展开过多次讨论。

最后,朱军岷决定,把实体店定位为品牌的主线。

在运营的轻重决择上,朱军岷引导的“朱炳仁·铜”罕见地选择了“重”的一侧。

恰恰是在这一领域,其产品的三“非”属性才能最好地扬长避短,才能在产品定价、文化价值、情绪价值等方面发挥最大的增益。

“无论是老字号还是非遗传承,不能说是虚拟的,你一定要让人去触摸,去感受到去体验。所以我们在全国要开很多的体验馆、美术馆,要去推广这样的文化。”在他看来,所有的消费是建立在一个具体可感知的场景上,线下门店有着更好的触达优势。

朱炳仁·铜品牌创始人 朱军珉

朱军岷接受访谈时的言语里,“不care”(关注)的有很多,比如拓新渠道、筹措资金等等。

正因如此,他“care”的部分得以更加聚焦。眼下朱军岷追寻似乎只有一点:不需要快、不需要所有人都消费,老字号品牌探寻的是一个能持续走下去、走出去的路径。

“到最近这两年我们才搞明白,其实自己所在的零售行业,也是差异化的。”朱军岷解释得很坦然,“所以我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模式,让经销商满意,让直营门店满意,让我们线上的运营团队也满意,并且让三方能够互相赋能、叠加。”

难题的解决,最后又牵扯回了企业管理人才的引入与培养、业务模式的调整或变更,以及近期被网友津津乐道的“家族企业的传承法”上。

7月6日,朱军岷微博发文告知网友,朱也天正式被北大录取。曾经因竞赛受挫的儿子靠着高考、冲上理想中的大学,他用了颇为朴实的两个字去夸——努力。

这两个字,既是夸赞,也是激励,放在“朱炳仁·铜”的品牌历程中同样适用:能从艺术跨界到毫无认知的商业、努力去寻找破局方法论,正是这个品牌成长起来的“韧劲”,朱军岷也在通过“朱炳仁·铜”,希望找到有这股劲的人。


网站导航

铸淘电商 保驾护航



专业;专注;专心

 “铸淘”── 千锤百炼,百炼成淘。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并非偶然的


TEL

18758141869

扫一扫关注
微信公众号

扫一扫浏览
手机站
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