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杭州天猫代运营-阿里出身的销售“铁军”盯上了折扣产品时间:2024-08-13 在进入零售业之前,嗨特购创始人张强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互联网人。 不久前,《中国企业家》在嗨特购北京总部见到了他,当时他格外忙碌,不少券商、投资方前来拜访,而他的工位旁堆放着各种产品。 张强透露,目前嗨特购的门店数接近500家,未来可能会发展到3000家。而这家主打品牌集合折扣店的企业,在过去3个月,几乎每天都开一家新店。其中,直营店与加盟店比例约为1:1。 品牌折扣店并非新兴产业——早在16年前,主打正品特卖的唯品会就成立了。但最近几年,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极致性价比,折扣零售行业俨然成为“风口上的猪”。 越来越多传统零售企业和创业者加入了这个赛道。如2023年,传统商超永辉在门店增设“正品折扣店”;新零售代表盒马也开了盒马奥莱;与此同时,好特卖、折扣牛、奥特乐等一众新品牌折扣店也在崛起。 前面是老对手,后有行业新秀,嗨特购靠什么杀出重围? 在张强看来,现在整个行业远还没有到杀红了眼的时候。但以后会比今天更卷,抢到好位置就可以赚钱的零售时代,已经过去了。 事实上,如今的品牌折扣模式也进入了冰火两重天:一方面,一些零食集合店业态在发力下沉市场,成功冲击万店;另一方面,在行业爆火时,也有一些创业者最终黯然退出,如创立于2016年,被称为硬折扣社区超市的比宜德,在2023年冬天宣布停业。 而嗨特购的护城河又在哪里?对此,张强认为:“现在零售行业的所有入局者,都应该将精力放在研究消费者,研究供应链上。” 六个财富自由的80后 张强曾是大名鼎鼎的“中供铁军”成员,所谓“中供铁军”,是阿里旗下B2B公司的一线销售团队,同样出身于此的还有滴滴CEO程维、美团前COO干嘉伟等。2007年,阿里登陆港交所,张强曾在阿里价值观宣传片《六脉神剑》中代表“激情”出镜,被称为“激情小王子”。 2010年年底,张强离开阿里加入成立没多久的美团,成为美团的第79号员工,在美团的3年时间里,他作为美团的四大区经理之一,管理着2000名员工。 2014年,张强再次履新,他来到由庄辰超创办的去哪儿网,踏足在线旅游市场,并一路升任至去哪儿网COO。在去哪儿网工作期间,他先后创办了旅悦和花筑酒店两个项目。尽管都属于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,但这两段工作经历,让张强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和资本。 2021年,张强和其他5位同样出身于去哪儿网的同事,正式从互联网跨界零售,创立了折扣零售品牌嗨特购——以提供正品、大牌商品的超低折扣作为卖点的折扣零售品牌。这几位联创有两个共同点:都是80后,且在这次创业前基本实现了财富自由。 创办嗨特购,是张强的第三次创业。从互联网到零售业,张强跨界的引路者之一,是去哪儿网、便利蜂创始人——庄辰超。从去哪儿网离开后,张强和几位朋友曾协助便利蜂搭建系统,“那段时间,我就觉得零售是一个有意思的行业”。 张强觉得,互联网思维中所包含的用户画像、精准投放等理念,与线下零售如何做大规模、聚焦目标消费者等,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。零售业值得一闯。 如今,这家刚成立3年多的公司,虽然总部办公室的面积不大,且只有百余位员工,但其中有一半人是采购。张强说,嗨特购内部主张“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拿四个人的钱”——这曾是马云极为推崇的用人理念。 折扣零售这个模糊的方向出现后,嗨特购的几位联合创始人开始紧锣密鼓地考察市场,ALDI(奥乐齐)、唐吉诃德等折扣零售品牌,均在学习之列。之后,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:随着大众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上逐步趋于理性后,他们会越来越关注物美价廉的商品,这也为折扣零售创造了极佳的土壤。 他们发现,中国零售行业最缺乏的其实是“买手文化”,不知道目标消费客户喜欢什么,选不对也管不好品类。“不会研究消费者决策树,对品类缺乏系统性的规划。”张强说。 所谓“消费者决策树”是品类管理中的一个概念,指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思考决策因素,主要包括品牌、价格、功能、规格、材料、款式、颜色和口味等。不同类别的商品,消费者决策树的差异很大,也决定了货架的最终摆设。 消费者决策树还由转身层与替换层两个部分组成。其中,转身层是指,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他们就不会购买任何商品,然后转身离开零售门店。替换层则是指,消费者会在货架上的不同产品之间来回切换,但不会离开超市。 张强认为中国现在的零售行业,应该在消费者决策树中的转身层增加东西。简单说,就是要多品类窄SKU。一个品类通过最少SKU来满足消费者,这是现在零售行业该思考的事情——比如面膜,这种品类应该覆盖祛痘、补水、修复,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,而不是单就祛痘这个功能引入10个品牌,既无法满足多数消费者需求,还会让品牌之间互相打架。 而这也正是他们几个人的机会。 创业的蓝图逐步清晰了。这群创业者认为,嗨特购的目标人群,应是每月能够有2000元到5000元可支配收入,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的人。 |